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附院动态

附院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附院动态 > 正文

国医节,看附属一院名中医如何体会中医的魅力

作者:信息科   时间:2017-03-24   点击数:

浙江省中医院的工作人员近日在整理资料时,意外发现了这封裘法祖院士的亲笔信,信中内容说的是他姐姐裘笑梅的临终医院,用她历年积蓄的20万元人民币设立“裘笑梅中医妇科发展基金”,奖励杰出的青年妇科中医师,以促进中医妇科的发展。

裘笑梅杭州第一位拿到中医证书及行医执照的医生,是著名的裘氏妇科的创始人,她一生除了自己不断钻研博大精深的国医经典外,对于国医精华的传承及国医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而在她曾经长时间工作过的浙江省中医院内,汇聚了一支实力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国医队伍,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6人、浙江省级名中医3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9人次,其中葛琳仪老院长还是新一届“国医大师”的候选人。

今天(3月17日)是国医节,为了纪念一次社会公众拼尽全力捍卫国医的抗争,为何国医能在大众心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记者走近省内的三位知名国医,从他们的大医风范中便能知晓答案。

葛琳仪:大道至简,成就名中医楷模

“小马你来啦,最近怎么样?睡眠好点了吗?”在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名医工作室门诊,葛琳仪抬头看到患者便亲切地问。

推门进来的“小马”,是一位头发花白的75岁老者。“好多了,谢谢葛院长!”

“她患的是焦虑症,是我十多年的老病人了,‘小马’叫习惯了。”确实,在85岁高龄的葛琳仪面前,“小马”名副其实。

患者习惯称葛琳仪为“葛院长”,因为她曾先后担任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和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回顾她的一生,可谓一览浙江省中医药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缩影。

作为医者,从医60年来,葛琳仪从未间断临床工作,如今85岁高龄仍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并带领学生临证抄方。她倡导“三位合一”中医思辨模式,融辨证、辨病、辨体(质)为一体,强调辨体论治在中医治未病中的思辨优势。葛琳仪病人众多,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疑难病、老年病,尤其是对肺系方面的疾病,每次遇到社会上突发的各种疠气疫毒,如2003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等,她总是挺身而出,亲率省内名老中医根据疠毒之气致病特点,结合地域特征,研讨、制定出行之有效防治中药处方,为有效地防治这些流行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省中医院曾经的院长,在当时西医力量很强的浙江省级医院推行中医急诊工作,面对重重困难,她坚定信念,并用实际疗效让人心服口服。她领衔在省内开展中医急诊研究,并担任浙江省中医急诊协作组临床组组长,研制了“止血一号”等七种治疗出血、高热、疼痛及急性菌痢等的急诊有效药物。

尽管曾经是一位主导改革的风云人物,但几乎所有葛琳仪身边的学生、同事和患者们都用“低调”来评价她。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医院校毕业生、正厅级干部明明有着“傲娇”资本,却对荣誉、名利处之淡然。葛琳仪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唯一心愿就是回到临床,继续做一名普通医师。

对于患者,她60年如一日地倾情投入、尽心诊治,加号延诊、垫付药钱,更为常事。“到我这个年纪,能看病的时间也不多了,也没什么要求和想法,就想尽自己所能再多看几个病人,病人好了我就很开心。”葛琳仪的大道至简成为后学之楷模。

王坤根:不求闻达,润物无声

从事中医工作逾55年,王坤根从一名小学徒到基层中医,再一步步涉猎中医药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的实践者,而他最爱的应数中医药临床工作,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在临床上,王老践行“临证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西医病名要坚持中医思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步法辨证论治”:抓住主症,综合兼症;提炼病机,确定证型;制定治则,选方用药,使辨证论治具备了很好的可操作性。王老精于从五脏、气血、阴阳调治杂病,强调“治未病”思想应贯穿诊治全程,临证时擅用经方,不泥于古,实现了许多的创新。

作为一名医者,王老始终铭记“急病人之急,痛病人之痛” 这朴实而高尚的宗旨。早年在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农村基层,每遇危重和疑难病,不论贵贱、贫富、亲疏,必上门随访。五十余年来,一以贯之。现在每遇这类病人,都主动提供手机号码,以便及时提供信息和帮助。在基层抢救病人通宵达旦。每遇病人,必立即诊治,即便是刚端起饭碗,也立即搁筷救治。

最终,他以显著的临床疗效、高尚的医德医风吸引了大量患者,年总门诊量2万余人次,其中36.82%为区域外病人,遍及全国各地及欧美华侨。

此外,王老也非常重视国医人才的培养。1977年底,他领衔筹建桐庐卫生进修学校,首开中医班,担任教师,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这些学员都已是当地中医骨干,有的已成为市级名中医。在担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医系主任兼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期间,他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医教结合的规章制度,理顺了医教结合关系,为后期临床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意:走铁杆中医道路,笃嗜看病

“坚守中医本色,走铁杆中医道路,衷中参西,别无他好,笃嗜看病。”这是陈意的同事和学生对他一致的评价,对此,他自己也笑笑说:“一日不看病,若有所失;三日不看病,若有所病。”他16岁拜师学医以来,从事中医临床一线工作55年,门诊量达70余万人次,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找陈意看病?那是因为他中医基础扎实,功底深厚,自幼练就“童子功”。熟谙中医典籍,旁及诸子百家之说,许多经典能随口而出,对“汤头”更是捻手熟来,在业内有口皆碑。他自创“调气派”,他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在给病人开方下药之前都会进行一番调气,对患者的康复帮助甚大。

国医是一门经验医学,有许多都来自于前人的经验和感悟,院校里学习的只能是基础,更高深的学问靠的是老专家们手把手的带教。陈意深知其中的意义,忙于临床一线工作的同时,对国医的传承工作也丝毫不懈怠。

时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期间,推动省内中医事业发展。承担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夏永良、陈珺)均已出师,并取得博士学位;培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8人,其中宋力伟、马红珍已为浙江省名中医,方宏图、吴晋兰、刘云霞为杭州市名中医,金普放为绍兴市名中医,陈慧为金华市名中医;承担浙江省卫生厅首批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培养对象,郭勇为浙江省名中医;承担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6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8人。此外,还承担本科生1200余人、硕博研究生180余人、进修生490余人、以及国外留学生110余人的临床带教工作,真正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办公指南:医院管理处: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综合信息科:行政楼办公室 609   医政医管科:行政楼办公室608
电话:综合信息科:0571-86613743  医政医管科:0571-86613739
邮箱:zjtcmygc@126.com    网站:https://ygc.zcmu.edu.cn/testyyglcx/

Copyright © 2013-2015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