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附院动态

附院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附院动态 > 正文

附属一院成功举办全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年会

作者:信息科   时间:2017-06-07   点击数:

日前,由浙江省中医院和嘉兴市中医医院联合承办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在嘉兴圆满闭幕。来自全省各级医院的影像界代表以及应邀嘉宾近300人参加会议。该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茂盛教授致开幕词,浙江省放射学分会前任主委许顺良教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勇毅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东友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分别致辞祝贺。

本次会议主题为“数字影像融汇中西医学”,受邀的国内和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就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了专题学术讲座,并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内容涵盖了中医与现代影像、脑功能与中医、胸腹部影像、介入放射学以及对比剂安全应用等。

代表们对众多著名专家的高水平演讲留下深刻印象。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中医与影像医学”的主题演讲,冯晓源教授引用大量的文献与图像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同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现代医学影像与中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验证中医药的诊治效果,推动中医药的科学化发展。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田捷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影像组学及其应用”的精彩报告,从大数据和AI的最新发展,到影像组学研究新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成功,提出其可能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先进结合与实际应用,带来全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研究和分析思路。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东友教授做了题为“雄关漫道斩棘前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发展之路”的深度演讲,回顾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人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医学影像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与希望,激励年轻学者们献身中西医结合影像事业的工作热情。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继良教授的“多模态MRI研究针刺诱发的脑负激活与神经递质GABA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多种先进MRI技术研究针刺脑功能变化,方继良教授带来了所带领团队的最新针刺脑代谢物改变研究成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席许茂盛教授介绍的“针刺机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波谱研究”全面回顾当前传统医学治疗中有着悠久历史、功效显著、应用广泛的针刺诊疗技术,重点阐述其治疗机理的脑功能MRI成像和波谱研究,开拓了与会代表对针刺机理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波谱研究的视野。

浙江针灸学会副会长、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宣丽华教授的“MRI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从明确诊断、疗效评估及科学研究等三个方面介绍了MRI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冯逢教授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陕西西京医院的印弘教授分别进行了“锥体外系疾病的影像学评价进展”,“丘脑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思路”的专题讲座。

会议还邀请了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高宏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会副主任委员刘波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会副主任委员王嵩教授、、浙江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袁建华教授、浙江省放射学会前任主任委员章士正教授等省内外30余名著名专家进行了“对比剂临床应用”、“神经系统影像”、“胸腹部影像”及“骨肌系统影像”等多个分会场专题讲座,各位专家就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科研成果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而优秀论文比赛为青年医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展现了我省青年影像工作者朝气蓬勃、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会议还设立了疑难病例讨论专场,从开始抢答到公布病例结果,大家争相发言,讨论激烈,针对每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思路,不少同道对疾病的独到见解和精准分析获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本次会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当今影像学领域,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及技术成果,为广大影像同道提供一个专业、严谨以及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办公指南:医院管理处: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综合信息科:行政楼办公室 609   医政医管科:行政楼办公室608
电话:综合信息科:0571-86613743  医政医管科:0571-86613739
邮箱:zjtcmygc@126.com    网站:https://ygc.zcmu.edu.cn/testyyglcx/

Copyright © 2013-2015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