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附院动态

附院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附院动态 > 正文

成岳冲副省长调研松阳分院,点赞附属一院合作办医工作

作者:信息科   时间:2018-08-02   点击数:

7月2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一行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松阳分院(松阳县人民医院)就县域医共体建设、“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信息化建设开展调研和指导。

调研中,成岳冲一行实地查看了分院区域医学影像中心,详细了解医院放射科区域联合诊疗新模式。在了解到分院作为基层龙头医院,依托“省县合作办医”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其影像中心下联县域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通浙江省中医院等省市医院影像中心,基层上传的影像资料可以实时得到远程诊断,并第一时间反馈结果,能有效实现三级联动,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时,成岳冲表示了充分肯定。调研中,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毛威还向成岳冲报告了医院承担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国-以色列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情况,医院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向以色列输出中医药技术与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影像及其他医疗技术的合作,松阳分院的影像中心与省中联通,省中的影像中心与国际对接。医院将努力通过信息化建设,让地处松阳偏远山区的百姓都能便捷的享受到国际甚至全球一流的服务。

在查看分院远程会诊中心时,成岳冲现场观摩了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正在举行的在线授课、多方(省中、松阳人民医院、松阳县中医院、安吉县中医院、贵州播州区中医院等)疑难病例讨论和由松阳分院发起的一起远程会诊。通过会诊,一名ICU的重症脑外伤患者通过“云诊室”与省中医院会诊专家精准对接,并通过双方医务人员的探讨,明确了患者的病情和诊断,并制定了下一步治疗措施。通过这种精准对接,许多重症患者不仅免除了赶赴城市医院就诊的高额费用与诸多不便,同时也为赢得了救治的宝贵时间。成岳冲表示,信息化促进智慧医疗的发展,让省县合作突破“时间、空间、区域”的限制,是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的重要补充,对于帮助和带动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满足当地百姓的健康需求很有帮助。调研中,成岳冲一行还来到分院神经外科病区,了解病房的信息化工作,观看了移动查房的情况,并同医护人员亲切交谈。

在座谈会上,李汉勤县长代表县政府汇报了“省县合作办医”的进展,对2013-2018第一个 “五年合作期”内取得的成效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并表达了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的要求。毛威在代表浙江省中医院发言时对各方的支持表示了感谢,他指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五年来医院源源不断的“下沉专家”的努力和当地同道鼎力相助与密切配合;也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松阳当地县委、县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为双方合作共赢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合作顺利推进。他表示,医院将紧切“健康浙江”战略要求,持续开展合作办医工作,争取再出成效,再上台阶。座谈会上,浙江省中医院驻分院院长鲁科达还汇报了“双下沉 两提升”工作开展以来分院的发展情况和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进展。

在听取汇报后,成岳冲对双方合作办医所取得的成效表示欣慰,对“一县托两院”,全面统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县域两家龙头医院“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强化引领能力”的做法表示肯定,尤其对省中医院援建的ICU和透析中心等学科在当地百姓就医需求的满足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表示高度赞赏,并作了重要指示。

成岳冲指出,健康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大的需求之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是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各地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双下沉 两提升”工作部署中,成效显著,基层医院和基层群众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说,在推进“健康浙江”建设中,加强统筹,全面部署,不断探索“双下沉 两提升”运作新模式和新途径,进一步实现政府满意、医院满意和群众满意。

一是继续加强高水平的医联体建设。以省级医院为主,三级甲等医院与县级医院点对点的高水平医联体建设,着重解决以县级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基层龙头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是持续推进紧密型的医共体建设。以县级医院为主体,将乡镇卫生院纳入县域内的医共体进行集中管理;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集医疗服务与疾病预防为一体的县域医共体建设。

三是逐步探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乡村一体化建设。要进行统筹规划、自然过渡、妥善处理,将两者更好融合,提升质量管理和服务标准,做百姓健康真正的守门神。

办公指南:医院管理处: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综合信息科:行政楼办公室 609   医政医管科:行政楼办公室608
电话:综合信息科:0571-86613743  医政医管科:0571-86613739
邮箱:zjtcmygc@126.com    网站:https://ygc.zcmu.edu.cn/testyyglcx/

Copyright © 2013-2015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