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 烈 祝 贺 重点学科名单 中医肛肠病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呼吸病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肿瘤病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医学) 中医男科学 中医脾胃病学 为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经层层遴选、评审、审议,浙江省卫健委公布了2024年度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2个,浙江省新华医院中医肛肠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呼吸病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医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脾胃病学共7个学科喜提榜上名单! 中医肛肠病学 本学科依托我院胃肠外科,始建于20世纪上世纪60年代,2003年医院成建制划拨浙江中医药大学后,医教研协同发展,持续围绕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疾病开展临床创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先后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建有国家中管局局省共建炎癌转化病机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炎癌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结直肠癌诊治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等,也是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加速康复外科治疗专委会主委单位。目前已联合浙江省肿瘤医院组建了“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促进中医药解决肿瘤的术后康复和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在《2023年度学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本学科在艾力彼医院管理排名中位列全国21名;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开展中医药单体有效成分筛选研究并联合申请相关发明专利;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展中医药与营养结合干预结直肠癌,并联合申报了“浙中医大二院-比利时根特大学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疾病炎-癌转化联合实验室”。

学科持续围绕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围手术期干预、术后康复”等中医药优势环节,开展系列研究。在中药治疗结直肠肿瘤方面,开展了丹参对大肠癌的癌细胞凋亡促进作用、姜黄对结肠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中药单体乌骨藤对消化道肿瘤的干预机制与剂量疗效关系等研究,相关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构建方面,形成“五合一”整体化治疗体系(多学科诊治-加速康复外科-微创手术技术-个体化化疗-中西医结合),并应用在结直肠肿瘤等疾病临床实践,推广至省内多个医疗机构。转化应用研究方面,依托浙江省慢性病中西医结合智能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蛋白芯片、诊治一体化设备、智能化内镜系统等设备研发。 中西医结合临床(呼吸病学) 学科依托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十四五”“十三五”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作为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主委单位期间,牵头建立了浙江省中医呼吸医师联盟。学科拥有浙江中医药大学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蔡宛如传承工作室、浙江省蔡宛如国医名师传承工作室,2022、2023年入选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医医院呼吸内科排名前30强”。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牵头完成省内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学科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为重点,以资料总结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延伸,形成了学科中西医结合特色与优势。将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急性肺损伤、冠状病毒感染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在肺间质纤维化和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上,构建了“虚热瘀毒”理论,总结出“补益、清热、化瘀、解毒”治疗急性肺损伤和肺间质纤维化的治法;在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上,提出“温肾益气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诊疗技术;以上技术在省内多家三级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 中医骨伤科学 学科依托中医骨伤科,新华医院中医骨伤科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骨科专业科室之一。现为国家中医药“十二五”重点专科(骨伤科),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骨伤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浙江省“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骨代谢疾病防治学),浙江省“十一五”中医药重点专科(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外科-运动创伤科),浙江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发展共同体主委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委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技术优势突出,科教成果斐然,人才梯队合理。学科中西医协同诊疗骨科疾病,以微创技术为核心,微创化、个体化、精准化为本科室的重要发展方向。(1)微创关节置换术治疗关节伤病及关节翻修术;(2)关节镜技术治疗关节运动损伤疾病;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等保膝治疗膝骨关节炎;(3)经皮椎间孔镜术、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椎间盘射频消融术和MIS-TLIF等脊柱微创技术治疗颈腰椎退行性疾病;(4)骨痹饮治疗膝骨关节炎,紫黄膏治疗运动损伤等院内制剂研发和骨质疏松症诊断性蛋白芯片的开发;(5)中医微创针刀技术治疗急慢性运动损伤。 中医肿瘤病学 学科依托我院肿瘤内科,科室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肿瘤康复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微创肿瘤学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医优势专科联盟牵头单位(肿瘤科 副组长单位)。作为浙江省癌痛规范化诊疗示范病房、CSCO省级肿瘤营养指导中心优秀单位、浙江省肿瘤营养规范化支持与治疗病房、CCO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学科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省级中医药科技奖多项。在学科带头人姚庆华教授的带领下,深耕肿瘤营养以及中西医结合老年肿瘤的科研与临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擅长各类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学科在省级名中医庞德湘的指导下,依托庞德湘省级名中医工作室,构建了四个优势病种(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并创立肿瘤群段分治理,创立肺金生方及三胶补血膏等知名方剂,论疗效确切,省内领先,通过名中医工作室和百科帮扶,与省内多家县级中医医院建立帮扶结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科还设有中医肿瘤GCP病房,开展多项抗肿瘤临床研究,目前开设名中医门诊、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门诊量及出院人次居于省内同类医院前列。 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医学) 学科依托急诊医学科,我院急诊医学科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牵头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分会主委单位。本学科在浙江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区域影响力,牵头成立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作为杭州城北地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区域诊疗中心及浙江省中医住培急诊医学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不断加强与省内各市县区医院的紧密协作,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急救能力。学科参与制定《复苏中心建设浙江共识》,并按《共识》建立了复苏中心,承担区域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全链条全流程救治。学科2019年成立急诊ECMO团队,建立了围绕“ECPR+中医药”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高效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重症监护一体化无缝对接复苏救治全生命周期生存链。

学科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现代医学成果的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特色学科。将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病种成人心脏骤停综合征、中医药防治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体现了中医药在急危重疾病中的深度应用和独特疗效。在心脏骤停抢救方面,致力于构建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框架,运用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针药并施,提高心脏骤停的复苏存活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对于重症感染脓毒症,本学科在西医抗感染、支持治疗基础上,第一时间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通过口服中药和针灸治疗,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未来,本学科将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中医男科学 学科依托医院泌尿男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名科)、浙江省一流学科(外科学),拥有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前列腺疾病与性功能障碍防治中心、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盆底疾病与性功能障碍诊疗中心,建设有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防治性功能障碍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及浙江中医药大学泌尿男科研究所,也是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尿石症防治研究基地联盟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男科联盟的牵头单位。

近年来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和临床任务,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阳痿病”、“石淋病”两个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优化了阳痿病、石淋病的诊治方案,持续推动学科全面进步。科室一直以来在学科建设中注重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形成了中医与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及优势;以男科疾病、泌尿系结石、盆底疾病康复等为主攻方向,开展中医体质辨证分型、启阳外用方治疗阳痿病,早泄外洗方治疗早泄,网络管理平台防治石淋病、针刺及生物反馈治疗包括间质性膀胱炎在内的盆底疾病等,开发了尿路净合剂、启阳外用方、淫羊藿薄荷软膏、中药袋泡茶等中药制剂,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特色疾病防治体系,临床诊疗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中医脾胃病学 学科依托医院的消化内科,是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临床医学建设科室、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建设专科、浙江大学医学院老化病防治研究中心老化病防治临床基地、浙江省胃肠早癌诊治培训建设基地、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门诊省级示范中心。是浙江省康复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和浙江省医联医疗扶持和救助公益基金会消化病专委会主委单位,也是长三角中西医结合消化联盟成员副组长单位和浙江省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副组长牵头单位。建设有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第一牵头单位(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局省共建重点实验室 (肠病“炎-癌”转化病机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肠肝同治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院级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所)、院级登峰学科(消化病学科)。

消化内科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彰显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在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的“重土思想”、“和中思想”和“气论思想”的理论指导下,开发院内培育制剂“枳黄汤”、“葛氏平气汤”等的作用机制及疗效研究,同时临床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且极具特色的诊疗疗法。通过综合运用中药口服、灌肠、外敷及理疗等中医特色疗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病的优势,以消化道早癌、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肝病等为主攻特色病种,在省内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显著的中西医胃肠病综合诊疗体系。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超声内镜(EUS)、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等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科室之一,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十二指肠病变和阑尾病变内镜下的诊疗,始终保持省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