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附院动态

附院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附院动态 > 正文

附属一院钱宇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   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近日,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医学中心钱宇教授团队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双一区TOP,IF=19.0)和《Bioactive Materials》(双一区TOP,IF=20.3)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感染性创面修复与骨质疏松性骨缺损再生两大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近红外光控纳米酶喷雾 攻克感染性创面难题

   在全球范围内,抗生素失效所带来的感染性创面,正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耐药菌不仅难以清除,还会引发持续炎症,严重阻碍组织修复,使患者长期忍受反复感染和难愈的痛苦。    针对这一挑战,团队开发了一种近红外光控超小铜硒纳米酶喷雾(CSNPs Spray),通过创新的“时空级联调控”策略,实现了抗感染与促愈合的双重突破。在感染初期,喷雾中的铜离子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能迅速升温至约54℃,并产生自由基风暴,短短3分钟即可灭杀超过99%的超级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愈合阶段,团队创新性揭示了铜离子的“生物解锁”机制。混合价态铜离子(Cu⁺/Cu²⁺)能精准结合巨噬细胞内KEAP1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改变蛋白构象,从而解除对抗氧化因子NRF2的抑制。NRF2得以进入细胞核,启动再生程序,不仅让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约70%,还显著促进血管新生和胶原生成。换句话说,铜离子如同“修复密码钥匙”,为细胞打开了智能自愈开关。动物实验表明,这一喷雾能使耐药菌感染的创面在14天内达到95%的愈合率,而传统治疗仅为33%。同时,其喷雾剂型可均匀覆盖不规则创面,安全性高,操作简便。    “我们希望这种新型纳米酶喷雾能为糖尿病足溃疡、烧伤感染等顽固性创面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钱宇教授表示,“它不仅能快速杀灭超级细菌,还能同步激活组织修复,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这项研究为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有望成为未来临床抗感染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    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斌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李俊杰和钱宇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与此同时,浙江省“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给予了有力支持,浙江省骨伤研究所也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保障。 可注射短纤维支架 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退化导致骨折风险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常伴骨缺损,但骨再生能力下降,主要因成骨与血管生成偶联紊乱,尤其是关键血管类型H型血管(CD31hiEmcnhi)缺失。然而,现有临床干预多针对骨量恢复,对血管生成与骨再生的精准调控仍十分有限,这成为骨缺损治疗中的重要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创新性构建了一种可注射、ROS响应性短纤维三维支架系统(PSF@P-SLP),实现PTH(1-34)在骨质疏松微环境下的精准缓释。该支架可响应过量活性氧,定向释放PTH(1-34),清除氧化应激,恢复线粒体功能,提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力。同时,支架显著激活H型血管生成,促进血管新生,为骨组织提供营养和信号支持,形成“血管-成骨”协同修复模式,大幅提升骨缺损修复效果。动物实验显示,局部植入支架后H型血管丰度增加,骨再生速度明显提升,首次揭示了PTH(1-34)与H型血管形成在骨修复中的内在联系。支架可注射、可控缓释,适应骨缺损形态,操作简便,具备良好临床转化潜力。    总体来看,该研究通过“抗氧化-血管-成骨偶联”策略实现微环境改善、骨再生增强和血管新生促进,为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精准干预提供了创新方案,也为未来精准骨再生和组织工程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钱宇教授领衔的团队长期致力于骨质疏松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创联合重点项目及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等多项支持下,团队围绕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机制、预防与干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及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2次,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


我院骨伤二科李俊杰博士为本研究第一作者。                                                                                               专家介绍

                                                      钱宇                                                                              医学博士 / 主任医师 / 二级教授 / 博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浙江中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兼骨伤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钱宇教授长期从事代谢性骨病与骨质疏松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1项、浙江省“小而强”重点攻关课题1项,以及其他省自然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 SCI 收录 50 余篇,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2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李俊杰    医学博士,浙江省卫健委青年创新人才,ISCD临床骨密度评价医师(CCD),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长期从事脊柱外科和骨质疏松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聚焦骨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研发。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Bioact Mater (IF 20.3)、Adv Funct Mater (IF 19.0)、Adv Sci (IF 17.5, Cover Story)、Small (IF 13.3)、JOT (IF 5.9)和中华骨科杂志(2篇)等本领域TOP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参译专著《骨质疏松防治新视野》。曾获第十一届“金手奖”大赛浙江赛区一等奖,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一流学科拔尖人才科创成果展演三等奖等荣誉。    担任浙江省健康人才发展协会会员,浙江省社会办医协会中西医结合传承创新专委会委员和浙江省骨松中青年医师联谊会会员。担任BIO Integration、 Medicine Advances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医正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特约审稿专家。

办公指南:医院管理处: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综合信息科:行政楼办公室 609   医政医管科:行政楼办公室608
电话:综合信息科:0571-86613743  医政医管科:0571-86613739
邮箱:zjtcmygc@126.com    网站:https://ygc.zcmu.edu.cn/testyyglcx/

Copyright © 2013-2015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