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什么是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什么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如何保障药品供应?相关人士对此作了解读。
问 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怎么理解?
记者:什么是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十九大报告中,医疗健康领域的亮点,是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健康中国”从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到今天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可以看到,中国医改正在升级,从一个部门到多个部门;从政府重视,到中央统筹;从以前单纯关注治病,未来则变成关注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医疗大概占10%不到,生活方式占60%,遗传和环境因素各占15%左右。也就是说,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再是卫生一个部门的事,而是要融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未来考核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看GDP,还要考虑人民健康等综合指标。
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报告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包括病有所医在内的“七有”,目标很具体。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首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已经从探索倡导到了有明确方向、目标和具体内容重点、步骤部署的国家战略。其内涵也非常丰富,已经从医改扩展到“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并纳入到了整个社会建设当中。未来,我们将朝着发展更好、更有保障的健康服务目标前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指覆盖每个人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涵盖预防、急病、慢病、康复、养老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健康服务需要基层、社区、疾控、医院、护理等各类机构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尤其是基层全科医生队伍,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起着首诊、分诊、双向转诊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居民身边进行专业健康管理,作为家庭医生指导居民得到可及、可得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正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基层的服务能力还不平衡不充分,需要利用互联网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智能设备辅助等手段来为基层服务赋能,也能提高基层的卫生和健康治理。
问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告别“战时状态”,该咋操作?
记者:什么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论与政策专委会副主委林枫:健康中国包括了很多方面:健康促进、疾病防控、健康与环境、医疗服务等。
近年来,经济新常态碰上老龄化加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比如床位总量不少,但是康复、护理床位紧缺;财政投入总量增加了很多,但用于疾病预防康复、健康管理的钱还很少。
面对新情况,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全科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朝着完善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陈秋霖:按照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精神,新时代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总共有六个方面,即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个工作方针,就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原则。
其中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也是国际上全球健康、全球卫生所推动的。可以看出,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方针,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同时也是在新时期根据中国新实践的创新,符合国际发展潮流,这样的健康中国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什么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陈秋霖: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很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养医”的问题。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以后不再主要靠药品加成收入,而是要靠服务质量、效率,靠健康影响评估制度,靠群众的口碑等。这意味着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医院需要改变“战时状态”,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解决城市大医院挂号难、住院难、手术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资源闲置的问题。
按照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即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加强医院党的建设。
问 提高药品质量、保障药品供应,怎样实现?
记者:药品采购被诟病多年,近年来短缺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才能保障药品供应?
安徽食药监局局长徐恒秋: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的关键问题,一个是药品质量,一个是药品价格。
近20年来,我国药品工业发展很快,但市场无序竞争,药品质量不高。78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仅占总体的46%。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期公布的过度重复药品公告显示,目前,我国有129种药品,分别有超过100家以上的企业同时在生产。如此激烈的同品种竞争,滋生了偷工减料,降低了质量标准。
创新含量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一度成为我国制药行业的“特点”。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重新定义了新药和仿制药。新药是“全球新”,仿制药改为“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一致”。首批289种仿制药要在2018年底全面完成一致性评价,任务很艰巨,但是必须要做,这是补课,是创新,也是提升药品质量的必经之路。
在药品流通环节,“两票制”改革最受关注。去年,安徽率先实施“两票制”,打击了挂票经营、过票洗钱、带金销售的药品流通乱象,行业净化、升级。目前,有10余家集团型企业在安徽进行兼并重组,在一定层面上,挤压了药品回扣的空间。但真正消除药品回扣,还要在下一步医改中彻底破除以药养医机制。